當心裡有一堆垃圾情緒時,你會想要找個人讓你「倒垃圾」嗎?或者,當你因為某件事心情極度低落時,會想要找人談談你的感受嗎?
坦白說,我有經歷過像是這樣的情境,當時我的朋友幾乎都聽我訴苦過某件事,持續一個月以上。會這樣做,是因為自己一個人面對那些感受,感覺很糟,忍不住想說出來。(幸好那發生在超過20年前,我現在不會這樣了 :P)
不過,在《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想要告訴你,直覺上我們會想這麼做,期待會讓我們感受好一些,但實際上可能會是反效果。
在2008年美國北伊利諾大學發生了一場校園槍擊事故,槍手進到課堂上掃射,釀成了21人受傷,5人死亡的悲劇。許多學生在事後為了撫平創傷創傷,選擇在網路上抒發感受,在臉書和討論區貼文,並且用即時通訊軟體討論發生的悲劇。
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的兩位心理學家維克里和弗拉里想進一步了解哀傷與情感的即時分享是否有助於人們度過此類事件。他們在十個月前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類似慘劇時就已經開始研究,北伊利諾大學的槍擊事件則是另一群類似遭遇的學生,讓他們有更多的研究對象。
在經歷這些事件後的學生中,有大約75%展現出憂鬱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有74%以上的學生會透過不同管道與人討論此事件,89%的學生會加入臉書群組中關注或談論相關資訊。這些學生認為,這樣做會幫助他們,讓他們心情因而漸漸恢復。
但是就實際去測試這些學生的情緒與壓力狀態,結果顯示—所有的抒發、寫作、與人連結、回憶過往----通通沒有實質上的幫助。
另一個在2001年911恐怖攻擊之後做的類似研究也有同樣的結論,甚至發現,選擇和別人分享、談論自己感受的人,經過測試呈現出的整體痛苦程度最高,生理健康狀態也較差的。
這些類似的研究裡發現—與他人談論自己的負面經驗,不會幫助我們的情緒復原。雖然我們會因此感覺跟對方更親近,或者受到支持,但是對我們的狀態改善沒有幫助。
因為在過程中,我們會傾向滿足我們自己的情感需求(他懂我!他支持我!),而不是認知需求(設法面對問題與解決),換句話說,我們難過時會過度專注於獲得同理,而非尋找實際解決方案。甚至也會讓我們一直停留在那樣的心理狀態中。
所以當下次你想要找人談談你的負面感受,或是在臉書上po討拍文時,也許可以先嘗試暫停一下。想想你是純粹想抒發,還是希望幫自己能夠好一點。
#老查隨意讀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